尊龙网上娱乐代理

新闻中心 NEWS

当前位置: > 尊龙网上娱乐代理 >
“‘一重’要做中国重工企业技术创新排头兵”——记中国第一重型
日期:2024-05-15 12:08 人气:
东北网6月14日电 题:一重要做中国重工企业技术创新排头兵记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生富 吴生富,研究员级工程师,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省材料加工和金属压力学科带头人。曾获国家级新产品奖、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东北网6月14日电 题:“‘一重’要做中国重工企业技术创新排头兵”——记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生富

  吴生富,研究员级工程师,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省材料加工和金属压力学科带头人。曾获国家级新产品奖、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10余项。国家级特殊津贴获得者、“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获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黑龙江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

  初见吴生富,是在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车间,作为总设计师的他正与科技人员进行着世界最大、性能最先进的15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的最后研制。略显疲惫的吴生富坚定的说,“经过我们的努力,15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将在2006年年底投入使用。一重要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企业竞争力,做中国重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排头兵。”

  了解重工行业的人都知道大型水压机的重要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重工水平。吴生富主持研制的15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一改以往的圆柱型常用立柱结构,而采用了国内从未用过的方立柱结构,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它的建成将开创我国大型水压机设计制造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大锻件生产能力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吴生富,1985年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毕业后,来到“一重”。20多年来,他始终工作在技术研究和科技推广与应用的最前沿。他注重能力与技术的培养,潜心钻研,勇于攻关,在我国重型机械装备技术的引进、消化、攻关中,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90年代初,“一重”为一汽、二汽等国有骨干企业装备现代化汽车冲压生产线多条,改写了我国重复引进不同规格压力机的历史,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中,吴生富主持设计的国内最大的E2S5000-MB板冲机械压力机,该设备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高新技术,其设计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当代国际先进水平;运用他所研究的设计理论研制的2000吨多连杆机械压力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成果在2004年获省科技二等奖。他主持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板冲设备——1000t至2000t系列多连杆压力机90台套,实现了大型高精度机械压力机的国产化,并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吴生富全面掌握了大型机械压力机机械和液压气动方面的设计理论及计算方法,撰写了《机械压力机设计技术》一书,成功地指导了“一重”各种机械压力机的设计,改写了我国重复引进不同规格压力机图纸的历史。

  2003年,为了摆脱成套轧制设备依赖国外总包的局面,吴生富又主持了国家“十五”重大装备攻关项目——大型宽带钢冷连轧机关键设备研制。目前,项目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两次中期评估中,均获最高评估等级A级。

  吴生富研究开发的大型筒类锻件热态在线尺寸测量及节材锻造技术,解决了锻件“肥头大耳”的弊端,成果达世界先进水平。他主持的鞍钢1780五机架冷连轧机组,是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冷轧机组之一,为我国大型冶金设备主机实现国产化奠定了基础。该机组被鞍钢总经理称之为“印钞机”。

  20余载不懈钻研,吴生富在材料加工和金属压力专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他没有止步,继续在科研领域不懈的钻研,永远没有止境。

  担任“一重”总经理以后,吴生富深刻认识到,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仅表现为最终产品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技术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兴盛之源”,吴生富这样阐释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为此,他高度重视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重成功组建了我国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的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改变了原有的技术创新格局,建立了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的创新模式和“一研、一院、三部、四所”的组织结构,为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重”地处偏僻,如何留住人才成了一个难题。吴生富在以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和感情留人的基础上,积极主张在经济和信息发达的大连和天津建设高新产品研发中心和人才基地,面向全国招聘专业科技人才,从而解决了“人才难引进”的问题,稳定了科技人才队伍,为企业的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花钱培养人才”、“让科研人员的收入超过总经理”,这样的观点在“一重”,不仅仅是口号,已经成为科研人才蓄积的动力。如今,“一重”已经拥有一支900多人的研发队伍,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400多名。

  有了人才,企业就有了发展的资本。近几年,“一重”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实现了重大科研项目——铸钢支承辊、150吨空心钢锭研制的历史性突破;即将完成世界上最大的2000吨煤液化反应器和“863计划”——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容器的研制。目前,一重已经形成了以千吨级加氢、核电、中子快堆容器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鞍钢1780冷连轧基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较强的竞争力。

  人才有了,企业发展了,吴生富仍不满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要发展,技术是先导。2006年,我们在技术创新上投入了近2亿,但这仍不够。我们还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在出产品的同时出效益。”

上一篇:【强国中坚 高质量发展看国企】走近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
下一篇:金沃精工轴承套圈境外收入占比大资产负债率高企 返回>>